谢医生,您是我重获新生的恩人! 2024年3月10日,在重医附二院的神经外科诊室内,小余(化名)激动地握住该科主任谢宗义教授的手,脸上洋溢着生还的喜悦。这场从生死边缘归来的救治,背后是医生无私的坚持、家庭从绝望到信任的转变,以及医学温度与专业力量的完美结合。
一切始于2024年11月17日,35岁的小余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下3米高的屋顶。作为离异父亲,他独自照顾女儿,这次事故令他重创,后脑勺重重摔在水泥地上。家属赶到时,他已经毫无意识,伴随着鼻孔和耳朵流血的可怕景象。小余被紧急送往重医附二院,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人不寒而栗:他颅内大量出血,属于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,生命危在旦夕。“必须立即手术清除血肿!”医生们的急切建议让小余的家属陷入了两难境地。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拮据,他们无法承受“人财两空”的风险。尽管医护团队反复强调手术的紧迫性,但家属最终还是决定选择保守治疗。
面对困境,治疗团队并没有放弃。重症监护室内,医生们全力维持小余的生命体征,同时继续寻求转机。三天后,机会终于出现。谢宗义主任在查房时轻轻“掐”住小余的手,观察他的反应,敏锐地捕捉到他对疼痛的微弱反应。这个细微的变化点燃了治疗的希望!“脑损伤后的水肿高峰期即将来临,病情会迅速恶化,再拖下去就彻底没有机会了!”谢主任再次找到小余的家属,坚定地说:“他还年轻,孩子需要父亲,我们一起拼一次!”这番言辞击碎了家属最后的犹豫,他们颤抖着双手签下了手术同意书,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由此开启。
手术的难度远超预期。因治疗延误,手术面临更多风险,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小余的生命。谢宗义主任带领多学科专家团队精心制定手术方案,由副主任医师汪峰主刀,历时5个多小时,成功为小余实施了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。术后,医护团队24小时轮流监测,小余的家属寸步不离地守候。而小余用强大的生命力回应着大家的期待——12月3日,他终于睁开了双眼;12月4日,他能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;而半个月后,他的双上肢肌力恢复正常,带着泪水和锦旗出院。
“如果没有谢主任的坚持,我们可能永远失去了他。”在复查时,小余的父母含泪感谢。如今的小余能够像常人一样行走、谈笑,甚至计划重返职场。在诊室内,谢宗义轻拍着他的肩膀,温和地说:“好好生活,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。”这场生与死的较量,并没有惊心动魄的“神操作”,却因医者的仁心与担当显得格外动人。小余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重生,更彰显了医患携手的巨大力量:在疾病的面对,唯有信任与坚持,才能让希望穿透绝望,照亮生命的归途。正如EVO视讯,在每一次挑战中,我们始终与您携手同行。